Skip to main content
鼎源茶訊

“禪茶一味”,到底是什麼意思?【百福藏倉鼎源茶訊】

“禪茶一味”,恐怕是張貼最廣的有關茶的書法字幅了,幾乎每一個茶館、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
茶是什麼?

詩云:茶為滌煩子,酒為忘憂君。

飲茶不過兩個動作:拿起、放下。

人遇不快,喜歡借酒消愁,豈不知“借酒消愁愁更愁。”而在一盞茶的拿起與放下之間,卻能看清幾多人世間的分寸。

它讓人靜心定思,心境純澈,這便是茶。

禪是什麼?

禪,是一種基於”靜”的行為,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,通過凝神靜坐,消除一切雜念妄想,獲得一種智慧。

當心靈變得博大,便能恬淡安靜,猶如倒空了的茶杯,空靈無物。

喝茶與“禪”的組合,總會讓人感覺有點玄玄妙妙,高深莫測,似乎自己眼前的這杯茶好像也更“高端”了。

然而,什麼才是“禪茶一味”呢?

百福藏倉普洱茶

《1》中國是世界茶葉發源地,也是最大的茶葉生產國

兩晉南北朝的時期,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,茶以其清淡,虛靜的本質,受到了宗教體系的青睞。

而與宗教的相結合,反過來促進了茶葉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,無形當中提高了茶的地位。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,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、相互影響、相互融合,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,即禪茶文化。

“禪茶一味”的禪茶文化,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,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。“禪”是心悟,“茶”是物質的靈芽,“一味”就是心與茶、心與心的相通。

禪茶文化離不開禪的關照感悟,也離不開茶的人生日用。文化中國禪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為“正,清,和,雅”,包括“感恩,包容,分享,結緣”這些樸素的情感。

《2》茶與宗教的最初關係

茶為修行之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。

在道家看來,飲茶可以幫助升清降濁、輕身換骨,是最自然的養生好方法;在佛家看來,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。

後來,在茶事實踐中,茶道與宗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的共通之處。

禪茶一味,其實就是通過品茶領悟生活,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的修為。

一曰“苦”

佛法求的是“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”。參禪就是要看破生死、達到大徹大悟,求得對“苦”的解脫。

茶性也苦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載:“茶苦而寒,陰中之陰,最能降火,火為百病,火情則上清矣”。

從茶的苦後回甘,苦中有甘的特性,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,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,品味人生,參破“苦諦,這也是人生哲理。

二曰“靜”

茶道講究“和靜怡真”,把“靜”作為現代修為中的主要修為,只有“靜”下浮躁的、不安定的心,才能真正的品出茶的味道、生活的味道。

佛教也主靜,佛教禪宗便是從“靜”中創出來的,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。

在靜坐靜慮中,人難免疲勞發困,這時候,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,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“朋友”。

三曰“凡”

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:“須知道茶之本,不過是燒水點茶” ,茶道的本質就是從微小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人生哲理。

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,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。

四曰“放”

佛教修行強調“放下”,即所謂“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,否則徒勞無益。”。

品茶也強調“放”,放下手頭工作,偷得浮生半日閒,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,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真性情。

2018廈門茶博會 (20)

《3》“禪茶一味”的兩層含義

第一層:本來就有。

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覺悟成佛,他說的第一句話是:“奇哉,奇哉,奇哉,一切眾生,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,若離妄想,則無師智,自然智,一切顯現。”

意思是說: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和佛一樣的智慧、一樣的能力。

釋迦牟尼佛的話與六祖惠能的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、王陽明的“致良知”其實都是一個意思。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,創頓悟成佛之學,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,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。因此,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。

只要離開妄想執著,就能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能力,就是現成的佛。

茶雖然有一千多種,但其實都是一個葉子而來。茶的湯色、滋味、香氣有幾十種之別,都是茶自身所帶的,並不是外來的。高明的製茶師傅根據其特點,利用工藝的差別,將其特點充分發揮出來,成就一杯好茶。你能說,這不是禪嗎?

第二層:知行合一。

中國的禪宗,是工夫與見地並重,注重身心行為的實證。

茶是什麼味道,要自己喝了才知道,別人也不能替代。

奉茶文化(8)

《4》作為新時代的喝茶人,怎麼理解“禪茶一味”呢?

來看法量大和尚與一位茶人的對話,或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。

居士:師父,我是一個茶人,我自己做茶,也很喜歡喝茶。現在許多人都把“禪茶一味”、“茶道”這些詞語掛在嘴邊,但實際上我們都不太理解,請師父為我們解說一下。

法量大和尚:

唐宋時期,佛教中的禪宗得到迅速發展,禪宗重視靜坐息心,僧人在坐禪之餘會喝茶來幫助調節身體,解除疲乏,提振精神。所以禪和茶就結合在了一起,這才有了“禪茶一味”的說法。

禪者喝茶,要保持著禪心,要保持正念和正知去喝茶,才能叫做“禪茶一味”。

我們有一句話叫做“搬柴運水無非是禪”,“禪”何止在禪堂裡面?我們坐禪時是修行,喝茶時也是修行。煮水、泡茶、喝茶,時時刻刻都有禪心在,一舉一動都保持著覺知。同時我還非常清楚地知道:這杯茶我為什麼要喝?是為了解渴解乏而喝;解渴解乏是為了什麼?是為了更好地將修行持續下去。在禪門裡面,喝茶既是生活的習慣,也變成了一個參禪方法。

禪心就在生活中,你不要離開生活另外去找。在生活中,好好地用功好好地參。禪心所在之處,就叫做道。泡茶的時候,喝茶的時候,我的禪心沒有離開,心始終是保持著這種覺知,這就是茶道。

居士:師父講的這個道,對我做茶很有啟發,我覺得千萬不要本末倒置,能夠做好茶,能夠喝到干淨的茶固然好,但是千萬不要忘了我們的來路是哪裡,不要飄,不要跑偏。

法量大和尚:

對,不要粘著任何事物。為什麼不要粘著任何事物?因為你如實了知一切事物的緣起性。當你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,你的心如實了知你所做的事的緣起性,當你了知它的緣起性,觀察它的緣起性的時候,你的心就不在粘著狀態,你的心是在解脫狀態、超越狀態。這種超越是來自於哪裡?就是來自於如實的感知。

比如說茶,如果你認為這個是好茶,你認為它很貴,很香,很好喝,你認為它是真實的,你的心就產生了貪著。當你對他產生了貪著,你就失去了智慧,失去了對這個事物的如實觀察的智慧。

這杯茶確實很香,很好喝,你也可以享受它。但你要知道這茶之所以香,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因緣和合成就,土壤、空氣、水源,成就了這一泡茶的獨特性,加上好的器皿,加上製茶人的用心、泡茶人的用心,你知道這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呈現的。如果離開了這些眾多好的因緣,這杯茶的香,這一刻的美,也就不復存在了。

你如實觀察,你隨喜讚歎。你隨喜讚歎的是這種種的美好因緣,當你隨喜這種因緣,讚歎這種因緣的時候,你的心是遠離粘著的。這樣的話,茶跟你的心是相應的。茶跟心相應的,這就是禪。

也有人這樣形容茶與禪:

遇水舍已而成茶飲,是為“布施”;葉蘊茶香猶如戒香,是為“持戒”;忍蒸炒酵受擠壓揉,是為“忍辱”;除懶去惰醒神益思,是為“精進”;和敬清寂茶味一如,是為“禪定”;行方便法濟人無數,是為“智慧”。

其實,不論對“禪茶一味”的解讀如何,茶總是最樸實的……

有道是:七碗受至味,一壺得真趣。空持百千偈,不如喫茶去!

有些事,看清了,卻說不明;有些人,了解了,卻猜不透;有些情,放下了,卻斬不斷。

懂我的人,無需多言;不懂我的人,百口莫辯。

當真正懂得的時候,體貼就變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因為感受相同,心境相同。

因為懂得,所以包容;因為懂得,所以諒解;因為懂得,所以珍惜。

“禪茶一味”,到底是幾個意思?

“知我者,謂我心憂;不知我者,謂我何求”,懂是一種理解。

春秋時期,齊國相國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。

年輕的時候,管仲家裡很窮,又有一個多病的老母要奉養。鮑叔牙知道後,主動找管仲合夥做生意。

做生意時,因為管仲沒有錢,所以基本都是鮑叔牙出的錢,可賺到錢後,管仲拿的分紅卻比鮑叔牙還多。

鮑叔牙的僕人忿忿不平,私下說,“這個管仲真不要臉,沒出什麼本錢,賺錢了卻要拿這麼多分紅。”

鮑叔牙卻說,“不要這麼說,管仲並不是一個貪財的人,他之所以這麼做,是因為要奉養老母親,他也沒辦法啊。”

有一次,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,進攻的時候,管仲總是躲在最後面,大家就罵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。

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,“你們誤會管仲了,他不是怕死,他得留著命去照顧老母親呀!”

管仲聽到後非常感動,說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叔牙也”。

後來,管仲更是在鮑叔牙的舉薦下,成為了齊國相國,而管仲也把齊國治理的很好。

因為鮑叔牙懂管仲,所以一直體諒管仲的難處,寬容管仲的毛病。

人生能夠遇到一個真正懂自己的人足矣,這種情誼比愛情更純粹,比友情更高尚,他的存在便是一種心安。

因為有人懂,委屈可以訴說,痛苦可以解脫。

因為有人懂,孤單有人陪伴,失落有人安慰。

懂,不是語言,而是真心。一個眼神,一個動作,一個表情,他都能理解,甚至感同身受。

懂我,就不會責難,而是體諒我的心寒;

懂我,就不會厭煩,而是替我排憂解難;

懂我,就不會多問,而是明白我的難以啟齒。

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”,懂是一種牽掛。

“我住長江頭,君住長江尾,日日思君不見君,共飲長江水。“因為懂得,所以惺惺相惜,所以念念不忘。

四季交替,有人惦記冷暖;心情多變,有人包容理解。

下雨了,擔心我有沒有帶傘;刮風了,擔心我有沒有加衣;吃飯時,擔心我有沒有按時吃飯。

牽掛,不在身邊,卻在心間;相隔萬里,卻可相知;悄然無聲,卻很深情。

有人牽掛是一種幸運,更是一種幸福。

“聞道欲來相問訊,西樓望月幾回圓”,懂是一種篤定。

北宋著名詩人范仲淹因為主張改革,惹怒了朝廷,被貶到潁州。當范仲淹準備離開京城時,他平時的好友紛紛避而遠之,怕受到牽連。

只有一位叫做王質的人不在意,他大搖大擺的將范仲淹送到城外,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眼光。

王質懂得范仲淹的為人,所以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,真誠待友,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,實在是難能可貴的。

而對范仲淹來說,誰是真朋友,誰是假朋友,此時此刻,也就一清二楚了。

世間很多情感,都會隨著時間、距離和境遇而消散,但懂不會,懂是一種篤定!

“以色事人者,色衰而愛馳,愛馳則恩絕。”以美貌交友,人老珠黃時就會被拋棄;以金錢交友,錢財散盡時就會被拋棄,以權力交友,地位不保時就會被拋棄。

只有互相懂得的兩個人,友情才能長久。

當別人誤解我時,他會無條件的相信我;當別人看不起我時,他會積極的鼓勵我;當我遭遇困境時,他總會及時伸出援手。

無論你做的對或錯,無論別人如何評論,無論你美或醜,都不會影響你們之間的友誼,因為懂得,所以篤定!

懂,是李白對王昌齡的,“我寄愁心與明月,隨風直到夜郎西。”

懂,是高適對董大的,“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。”

懂,是王勃對杜少府的,“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”

懂,是白居易對琵琶女的,“同是天涯淪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。”

懂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語言,懂得,讓心與心沒有距離,讓生命彼此憐惜。

人生在世,對於一個半百老人來說,交人無數,知己卻不多,懂得彼此靈犀相通的人,更是少之又少!

如果生命中有一個懂你的人,朋友愛人也好,知己家人也罷,都值得你好好珍惜,被他們關心支持著,就是你今生的幸運。

他們懂得你,你也要懂得感恩他們。

遇見,只是一個開始;懂得,才能相伴一生。

懂我其實很簡單,只要你把我放在心裡。

資料來源:今日頭條

Leave a Reply